第十五章 考试-《南宋不靠谱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既然只是宝应或者楚州这局部地方的粮食紧张,局面也不严重,其实暂时是不用急于采取什么硬性政策的,出台些对米粮减免商税的鼓励措施便好。

    粮价攀升,商人的嗅觉岂不灵敏,官府不抑价,再有优惠政策扶持,肯定会贩来粮食以获利。大批粮食输送进来,市场杠杆就会开始起作用,粮价自然会回落。这样不但解决了缺粮之苦,还顺手狠狠打击了本地妄图屯粮财的奸商们。

    再说赈济安置流民,明面上是个负担,可措施得当,却能促进地方建设的大展。为什么呢,因为工价低贱,给饭吃就能免费干活儿。

    趁着工价低,地方官府正可以大兴土木,搞基建工程嘛!什么筑城、兴修水利、疏浚河道、建造仓库等等。除了官府,还可以号召富商大户一起行动,建楼盖房、铺桥修路……

    思路一打开,孟九成写得飞快,却不去刻意追求什么词藻和文采。募招吏员嘛,是要有实际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人,可不是吟诗作对的酸儒。

    贾涉坐在大厅之上,捋着胡须,抿着茶水,目光扫视着各位考生,在孟九成的身上停留的次数尤为多。见孟九成面色沉稳、胸有成竹的样子,不禁微微露出笑容,轻轻颌。

    要不怎么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呢!远客图赖钱财一事,孟九成的判断和言辞和贾涉是不谋而合。少年读书人有这样的灵活、机智,让贾涉十分赞赏。再加上摸底测验,今天一见面,贾涉便已经中意了十分**。即便孟九成在考试中挥不好,贾涉也乐意招募,让孟九成在自己手下历练成熟。

    半个多时辰后,在有的考生还在思索、还在堆砌词藻时,孟九成已经作答完毕,并认真检查了一遍,起身交卷。本来他的思路是现成的,只是为了把那毛笔字写得尽量工整,反倒在度上慢过了数人。

    “且让他稍待片刻。”贾涉从吴押司手中接过孟九成试卷,吩咐了一声,便一目十行地粗略浏览一遍,笑着点了点头,才细细阅读。

    孟九成虽然没在文中加后世的标点符号,却仿效当时某些书局印书的作法,在每句的末尾加了标记(比如一个小的实心三角或是别的符号)。这样读起来就方便快捷,且不易产生歧义。

    “好。”贾涉看完第一篇,赞了一个,再看第二篇、第三篇,不禁捋着胡子长出一口气,赞道:“很好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